123发表网,期刊咨询服务平台

关于师范生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3篇)

时间:2023-09-20 02:19:26

关于师范生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第1篇:学校在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反思

作者简介:何衍林(1987-),甘肃山丹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思政)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在理论上和实践向度上还不尽人意。本人本科就是师范类专业,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学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之中培养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地方高校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的对策做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技能;问题;对策

“教师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学校加强了教育类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教育实习的周数,有的还在实习前集中安排2-4周的教师教育技能强化训练。”①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训练经费投入不足

美国著名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w.E.Rosen.tenge1)所说:“教育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欲谋教育正常发展,需要有适量经费予以支应”,但是,目前高校出现对教育设置投入不足的现象,例如,微格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此外,高校在实习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以致师范生采取分散而不是相对集中地地方实习,在缺少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的设置,是进行教学技能培养的建基和内容,是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前提条件,“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除了要分年级、分阶段落实各项训练任务外,还要在观念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阶段与长效相统一。”②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要求,致使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和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占主导地位。

(三)、师范生主动提高教学技能意识不强

马克思说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若师范生自己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那么教学技能的提高也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参与意识以及参与意识不强,师范生会出现不积极备课、不能设计很好的教学过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设置固然很先进、师资水平固然很宏厚,缺少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的主动先,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是枉然。

(四)师德修养不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文件)精神,指出了切实加强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将来培养的是鲜活的个体,不是工厂的产品,基于此,可以得出,教师的师德修养关乎孩子个体素质的培养和长成,但是在现实语境下,许多师范生忽视或者不注重师德修养的提高,缺乏对从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具体表现在:师范生不注重湿的理论的学习;道德修养不注重内省;缺乏实践锻炼;缺少沟通学习,不主动设立得到目标,此外,师范生的价值目标功利化和物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师范生不能确立道德信念。

二、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路径选择

(一)增加教育投入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首次达到4%的预期标准,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机遇前所未有,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集约化使用财政资金,加大硬件设置的投入,把钱投入到微格教室、实训场所的建立、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要精心设计,整合课程资源,要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对实践教学、微格教学的重视力度,珍视网络课程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师范生师德教育。

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进一步将强对师范生的德育教育,采取多种形势如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网路学习、情景教学等方式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并在师范生中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把从师看成积极的人生追求,培养师范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再次基础上,在学生中培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期提高师范生的整体发展。

三、结束语

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名族的振兴,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奠定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吉敏,赵慧莲.谈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7,(07).

[2] 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关于师范生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第2篇:免费师范生心理素质优化方略

摘 要:本文探讨了免费师范生心理素质忧我化的措施和方法,对怎样帮助免费师范生建立对未来职业良好的情感关系、建立对教师职业和教师生涯的热爱、建立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对于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免费师范生教育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心理素质;优化;方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78-01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无疑非常明确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国家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免费师范教育将吸引众多生源成为“准人民教师”。但是,这些“准人民教师”经过免费师范教育的培养后能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还特别需要心理素质的优化上作出努力,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不仅是维持自己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更是培养他们将来所教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一、免费师范生心理素质内涵

免费师范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其将来职业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其教师个性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培养其完善的心理素质的是其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张承芬等则对194名教师进行了“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的调查,被试认为最重要10项心理素质是:客观公正性、角色认同、创造性、自尊感、监控性、奉献精神、有恒性、责任感、成就动机和灵活性。免费师范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内容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二、培养方略

(一)以“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

生涯发展教育是每一个社会人或准社会人都是必要的,不管他学习什么专业或从事什么工作。因为每一个人都要走向工作岗位,他想要成功,一定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要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去设计、去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是高质量的。免费师范生职业倾向虽已明确,但也有许多免费师范生选择免费教育,是出于眼前利益考虑,并没有长远规划和打算。因此,是否将来到基层当人民教师这一目标给予情感上的承认,是否会对这一职业给予最大的热情与兴趣,以及能否坚持长达10年,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为之奋斗?他们在进入校门之初也常常思考“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教师是否最适合我?这些关系到理想人格形成的基础问题,正说明了以“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塑造免费师范生理想人格和优化其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分层次、分年级建立长效机制

借鉴东北师范大学对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的经验,在立足原有的师范生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基础上,依托“一本三向六段式”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体系,设计实施了“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的免费师范生生涯教育模式,以优化其心理素质。

“一本三向六段式”:“一本”是以教育学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根本。“三向”是在入学时实行导向教育,在二、三年级实行定向教育,在四年级实行去向教育。“六段式”是以大学本科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为中心,把一年级和四年级各分为两个教育阶段,与二、三年级一起作为“六段式”教育的时间段。“三个层次”,指的是从学校、院系、学生三个不同的层面建构和强化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两个阶段:即第一学期的适应期,这一时期新生更多的是在了解大学的生活、学习、社交方式和环境,更多地表现为认知上的“顺应”。进入第二学期,在被动“顺应”的基础上,同学们开始主动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大学生活,表现为认知上的“同化”,这一时期才能真正完成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换。

(三)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的优化方略

优化免费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将“生涯教育”、“团体辅导”、“心理素质训练和拓展”有机结合,形成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的体验式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免费师范生了解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塑造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在免费师范生体验活动中,通过所期待的行为示范,进行情境练习。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免费师范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职业品质。引导免费师范生根据教师的素养锻造自己,加速其的社会化进程,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作出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赵振荣.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是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课题[EB].中国教育信息网

[2]周一勤.师范生人格特征研究[J].成才之路,2007(2).

[3]方健华.关于当前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1(8).

[4]杨婷婷.试论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3(9).

关于师范生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第3篇:指向教师身份认同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研究

[摘要]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实习生普遍面临着三大困难,这些困难分别表现在:师范生在实习中对教师身份认同悬殊,教师职业的高预期与实际上的低水平,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乏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三个建议与对策:科学引导实习生的教师身份认同,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建立实习生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身份认同 师范生 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22-01

引言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整个职业认同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工作动力的基本源。而作为实践类课程的教育实习,给师范生提供了真实的身份体验场域,促使实习生在实践层面上获得直接体验,这种体验会积淀在个体的生命之中,促进师范生内在的深度改变,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所以,指向教师身份认同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研究,意义重大。

一、实习生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冲突

师范实习生作为准教师的身份,当置身于中小学校这种真实的身份体验场域,会很自然地把原有的对教师身份认同和当下的进行比较,其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一系列矛盾、困惑和冲突很容易使师范实习生陷入身份认同危机之中。

(一)知识分子和学科教学专家的冲突

理想的教师身份应当是知识分子,并且有着两个特点:专业知识的大众化和关心社会。对教师身份的这种认同无疑是理想化的,同时又是极为诱人的,以至于师范生在几年的大学教育中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这种认同。因此,在实习生的眼里,现实中的中小学教师就是那么的平庸和无奈。毋庸置疑,这种学科教学专家的身份认同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狭隘有莫大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的高预期与实际上的低水平的冲突

读师范大学三四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响亮的口号已经深入师范生的心中,一直以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都有比较高的预期。然而,置身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境,教师并不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工资以及相对高的工作压力,会使得师范生会明显地感受到巨大的反差。

(三)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乏力冲突

一方面,目前师范大学里开设的专业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中低段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实习生来到中小学校,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大都会立即感受到理论的苍白与实践的乏力,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会产生捉襟见肘之感。另一方面,在实习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习内容简单狭窄,实习时间过短,指导教师的指导很难充分落实,等等,阻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习生对教师身份的认同。

二、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引导实习生的教师身份认同

为了有效化解师范生所面临的种种冲突,高师院校应该加强科学引导,帮助实习生客观理性地形成对教师的正确的身份认同。坚持全面客观理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学校教育体系科学引导师范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师职业。既要防止消极偏激地情绪化地误导,又要排斥理想化的描绘。以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促进理想和现实的接轨,最大程度地减少实习生对教师身份认同的误差。

(二)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1.优化课程结构、改革高师院校教学方式。一方面,增加实践课程的数目,设置专门的试讲课、口语练习课等;增加活动课、实践课,丰富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选修课,提高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应将一部分教育教学理论具体化与操作化,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师范生在大学课堂里就能习得教育教学技能。

2.积极建立实习基地,与实习学校建立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利于缩减两者之间实际存在着的距离。也能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促进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建立实习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实习生教师职业成长的土壤,实习生可以根据自愿、平等、合作的原则,构建公平、共享、真诚的交往环境。实习生在学习共同体里,分享实习故事,发表实习感言,撰写实习日记。交流困惑,分享收获。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对实习生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一定有独特的作用。

三、小结

对实习生教师身份认同的积极关注和深入探究是教师职业选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使然。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必然是个系统工程,高等师范教育应从提高师范生技能和实践入手,配合社会、学校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培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1]郭桂容.论在教育实习中如何培养师范生的身份认同感[J].时代教育,2012(3):102.

[2]林一钢.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原因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8):34-38.

[3]闫俊斌.关于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J].文学界(理论新探),2010(11):273-275.